第二章陶器篇(2)
发布日期:2020-02-26 14:31 浏览量:1033 
  1. 11,东汉镂空弦纹陶簋   

     东汉镂空弦纹陶簋,1978年钟山县公安镇里太古墓群出土。口径26厘米,高18.5厘米。现藏钟山县博物馆,二级文物。红胎质,广口,高沿。微鼓腹,圈足外侈。沿外围壁饰镂空长方格,每一方格间饰刻划草叶纹。盖呈半球扣入高沿内,盖顶有乳状小钮及刻划草叶纹,盖、腹、足各饰凹弦纹数道。

11.png

           东汉镂空弦纹陶簋

  12,东汉刻划纹釉陶鼎   

东汉刻划纹釉陶鼎,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风清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鼎呈圆形,三足双耳扁腹,有盖。鼎高20厘米,口径14.5厘米,重量1281克。鼎盖和鼎腹均饰以刻划纹,盖面有桥形钮三个呈品字形布局,灰胎,质地坚硬,制作精美,199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专家评审鉴定:该鼎属东汉时期,二级文物。

12.png

       东汉刻划纹釉陶鼎

  1. 13,东汉弦纹青黄釉陶壶  

东汉弦纹青黄釉陶壶,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枫树坪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敛口,长颈。灰白胎,质地坚硬,施青黄釉。肩部附两耳,喇叭形高圈足。腹与足交接处穿双孔,与肩部双耳上、下相对应。高24.3厘米,口径12.5厘米,重量1690克。1995521日,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组巫惠民、韦仁义鉴定确认该壶为东汉时期的国家二级文物。

13.png

      东汉弦纹青黄釉陶壶

  14,东汉弦纹双耳釉陶仓

东汉弦纹双耳釉陶仓,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立教村枫树坪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壶带盖,子母口,束颈,折肩,直身。灰陶,质地坚硬,肩部双横耳,提绳可穿耳过底,减轻双耳负荷,器表施青黄釉。高12.9厘米,口径6.2厘米,重量1281克。1995521日,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组巫惠民、韦仁义鉴定确认该壶为东汉时期的国家二级文物。

14.png

       东汉弦纹双耳釉陶仓

  1. 15,东汉镂空座陶灯   

东汉镂空座陶灯,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风清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灰胎,厚且硬。平口,器身为圆筒形,中空,周围镂孔,高圈足,如直壁杯。高16.4厘米,口径12厘米,重量659克。该灯上部镂三角形孔18个,圆筒处镂长方形孔12个,顶如灯盘,这种器物在广西汉墓中属首次发现。1995521日,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确认组鉴定:为东汉时期的国家二级文物。对研究东汉时期贺州人民的日常生活照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5.png

       东汉镂空座陶灯  

  16,东汉釉陶熏炉  

东汉釉陶熏炉,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乐群汉墓M7中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炉为陶制整体呈圆形,圆足,腹扁,带盖。炉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9.50厘米,重量467克。胎体呈灰白色,挂青黄色釉,盖口圆锥形,堆塑盖钮,与炉口套合,盖面刻划五道弦纹,盖固有均匀对称的6个小圆孔,便于炉香从中升起。质地坚硬,制作美观,古代多用于驱虫,熏香。该熏炉的发现,为研究昭平县汉代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5521日,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组巫惠民、韦仁义鉴定确认该陶熏炉为东汉时期的国家二级文物。

16.png

            东汉釉陶熏炉

  1. 17,东汉镂空葫芦形陶灯  

    东汉镂空葫芦形陶灯,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风清汉墓群1号墓中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灯整体呈葫芦形状,平底,由球形镂空灯座、圆柱形灯轴和盘口形灯盏(盘)三部分组成,灯高13.4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10.5厘米,重量596克。该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质地坚硬,制作考究,为研究昭平县东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专家评审鉴定:该灯为东汉时期二级文物。  

17.png

        东汉镂空葫芦形陶灯  

   18,东汉刻划水波纹陶壶  

   东汉刻划水波纹陶壶,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乐群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壶整体为盘口,高唇、长颈、鼓腹、喇叭形高圈足。口径11厘米,高15厘米,足径10.6厘米,重量1379克。灰白胎,质地坚硬,施青黄釉,肩部两桥形附耳及两圆形对称布局,壶中部以刻划弦纹3,间饰水波纹。该保存完整,造型规整优美,1995521,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组鉴定:该壶为东汉时期的二级文物。

18.png

           东汉刻划水波纹陶壶  

19,东汉陶屋  

 东汉陶屋,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风清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陶质青灰色,质地坚硬。瓦屋悬山顶该陶屋由正屋和侧屋两栋房组成,正、侧屋在同一平台上,构成曲尺形。后矮墙围城猪圈,圈内有一陶猪作站立槽旁进食状。该陶屋整体长22.5厘米,高20厘米,重量36541995521,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藏品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东汉时期的二级文物。该陶屋的出土,对研究东汉时期昭平人民的建筑模式以及日常生活都是重要的实物资料。

19.png

          东汉陶屋

  1. 20,东汉陶囷  

东汉陶囷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风清东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器胎厚重,园筒形,侧面开仓眼。地台棱形,边沿向上翘。该整体高20厘米,口径27厘米,地台直径28.4厘米,重量3716。囷身刻划两道弦纹,间刻划双线方格纹。仓眼右边有一站立的陶。俑之左手扶仓眼下方的栏板,右手向仓内淘米,仓眼前两堆谷穗,两只小鸡拍翅前来,旁有一只小鹅也赶来争食,形象生动。囷顶盖,如,盖面饰茅草纹。1995521,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藏品专家组鉴定确认陶囷为东汉时期的二级文物,是研究贺州东汉时期人民储粮方式的实物资料。

20.png

     东汉陶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