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桂台客属心连心
发布日期:2019-11-29 10:33 浏览量:944 

三王庙01.JPG    三王庙02.JPG

2017年11月20日,由中共贺州市委员会、贺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桂(贺)台客家宗亲经济文化论坛暨桂(贺)台青少年客家民俗文化体验营在昭平县樟木林镇三王大庙拉开帷幕。

三王庙03.JPG   三王庙04.JPG

上午10时,50多位台湾客家文化代表及20多位贺州客家代表在三王大庙参与了民间祭祀活动,活动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数千名村民夹道欢迎台湾客亲的到来。10时30分,祭祀活动正式开始,祭祀内容通过给三王爷神像沐浴盥洗---主持读祭文---请三王爷下坛---三山护国公出巡(民间俗称“迎王爷”)---百姓拜祭---恭送三王爷回庙的顺序逐项进行,其中三山护国公出巡是樟木林客家人的重要传统习俗。跳鼓舞,狮子起舞、八音演奏极具特色的表演更是引起了台湾客人的热烈掌声。当台湾客人用他们客家方言和当地老百姓进行无障碍交流时,更让大家感受到两岸心灵契合的基础在于文化的同根同源。台湾代表郭远彰在接受贺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樟木林三王大庙是他们到贺州参访的第一站,百姓的热忱和极具特色的客家表演让他们体会到贺州淳朴的民俗风情。

三王庙05.JPG

上午祭祀活动结束后,台湾文化代表又前往贺街参观贺街宗祠及临贺故城,当他们得知临贺故城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后,都被这座古城的完好所震撼。

三王大庙祭文

恭维:

公元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丁酉岁十月初三日,贺州客家宗亲恭请各地嘉宾、宝岛台湾客家宗亲与文化代表,肃拜恭祀,虔备龙香宝烛、财宝喜炮、三牲金豕、柔毛豚元、荤素果酌、清茶美酒等福仪致祭于三山国王神位香案前而祝曰:

王本异姓兄弟,而肝胆昆仑,镇守巾山、独山、明山,斩恶除魔,功盈天壤;

溯源隋唐,王挺身驱敌,护国安邦,旗帜高扬;

再忆明清,王义施圣药,祛瘟逐病,功绩昭彰;

王仁德汪洋,稳镇河婆,保风调雨顺,民赖王功而添福寿,而丁盛财旺;

我客家子叔,辗转迁移,由闽而粤、而台、而贺州,而世界各地。三王灵佑,纵是历史沧桑,我客家子孙终是不息自强,薪火传旺;

三王功德,世代传唱。天下客家,一脉相继,鼎新图强,再创辉煌;

时逢盛世,民富国强。谐和两岸,共谱华章;

王德恩泽,樟木福地。四海客家,百瑞呈祥;

今日公祭,祀典礼成;告慰三王,伏惟尚飨!

樟木林三王大庙简介

  在樟木林乡新华村水尾岭,有一座建于清道光5(公元1826)的“三王大庙”,即三山国王庙。三山国王是三山神,起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其祖庙在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玉峰山下,叫““霖田祖庙”。河婆明、巾、独三山是三山神人发祥地,传说他们原来是南朝宋人,是异姓结义兄弟。老大姓连名杰,号清化,是个教书先生;老二姓赵名轩,号助政,是个屠夫,他们在明山与巾山修炼得道成仙。而老三姓乔名俊,号惠威,是樵夫出身,伐薪烧炭于良田独山,弄得脸黑黑的,故在三王大庙中他的塑像是黑脸王爷。三人中老三的法力最高强,端坐在中间,老大老二分别被塑成白脸与红脸王爷,列坐两旁。在河婆“霖田祖庙”中,正殿供奉三位山神外,两旁还列有文武二官神像。他们是唐宋两代的钦差大臣。文者是唐代官居舍人的木坑公王;武者是宋代为赵太宗派出的韩国公指挥大使,是他们奉旨前来诏封潮州三山神的。以前河婆“六约”(清代霖田都管辖的村落有二百多个,分为“六约”,即象门约、狮头约、龙潭约、南山约、马辂约、员埔约) 正月恭迎三山国王“出游”,其实大殿上的三位山神王爷都没有出游,而是由这两位文武官神偶“木坑公王”和“指挥大使”代行出游。在樟木林没有“木坑公王”而有“指挥大使”, 就是坐在三山国王面前的那个,叫指挥爷,姓韩。据老一辈说,樟木林三王大庙中原来是有木坑公王的,清末某年流行瘟疫,来自湖南的戏班受木坑公王庇佑而逃过了一劫,在撤离樟木林时到三王大庙悄悄把木坑公王背到了湖南,因此就缺了木坑公王。出游时三位山神连指挥大使一起出游,这是有别于河婆祖庙游神的地方。

  每年的正月初九,新华村水尾岭片区的村民,会组织人马到三王大庙供上祭品和香烛,将三山国王及指挥爷请下神坛,然后用轿子抬着四尊神像在水尾岭各村寨巡游一番,让村民们拜祭和瞻仰。初十,新华村田洋片区村民也会自发组织队伍,鼓乐齐鸣,到水尾岭抬过四尊神像游村一周。翌日即正月十一,轮到樟林村宝林片,他们也与田洋片的村民一样,组织队伍接过神像,在本片区内游村串寨。晚上还特地举着灯笼敲锣打鼓抬上王爷到义塘寨,用密集的人流把寨子包围起来,以此显示人本社区多势众的实力。十二日是樟林村义塘片区的迎王爷日。据说在清朝的咸丰年间,义塘寨出现瘟疫,上午还抬着别人去掩埋,下午则被别人抬去掩埋。由于义塘的客家人信奉三山国王,喝了王爷的灵符圣水,都安然无恙。本地人因这一次瘟疫致使人口大减,纷纷迁徙,投靠亲朋好友去了,致使今天的义塘寨成了纯客家村寨。义塘片区的民众由于得到王爷的庇护,对这一天特别重视,外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在这一天回来,迎王爷日犹如过年一般热闹。十三,十四,十五是樟林村社尾、桂陂、樟街片区的迎王爷日,据说当年为王爷出游顺序而抓阄时,这三个片区拈在最后三天,大家商议不分彼此,立了个“三甲连宵”的规矩。十三那天白天组织队伍把王爷从义塘寨抬到樟木林圩“坐亭”, 让附近善男信女前来求福祈愿。晚上则抬到新华村芳山一带秉烛夜游,临离开圩镇时,整个樟木林圩火树银花,异常热烈,特别是抬到圩头道班的开阔地带时,附近的商铺、街民纷纷拿烟花、鞭炮进行竞赛式燃放,顿时“金蛇”腾空,“金花”四溅,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燃放长达一个多小时,前面数百灯笼已蜿蜒进入村寨,这边却因人家的烟花还没有放完而不敢抬着王爷离开。因为三山国王是由公会梅塘姓胡的人从河婆背来的,所以称梅塘姓胡作“东家”,每隔几年,正月十四这一天,樟木林就会组织起几千人的游行队伍,扛着彩旗,打着跳鼓,到公会镇的梅塘巡游。由于三山国王是客家人的福神,出游就象征着王爷巡视大乡小村,驱赶凶神恶煞,消除民间疾苦,故沿途所到之处,香火迎接,五牲祭拜,炮竹轰鸣,热闹非凡。十五在樟木林巡游未巡游的村寨,十六日上午把王爷送回庙里,称“王爷转宫”。

  三山国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高宗时期的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为平抚畲民之乱,于仪凤二年(公元67 7)率军赴潮州,途经霖田都河婆,亲自到霖田祖庙祭祀,并作《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三首。另外,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逢淫雨连绵,伤害庄稼,他作《祭界石神文》,并派员祭祀。有详细史料可寻的是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刘希孟撰写的《明贶庙记》记述得最为详尽。文中是这样提及三山神人出处的:“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分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地”。因有神异而服众,有求必应而信众,所以三王大庙在“破四旧”最为激烈的“文革”时期也能逃过一劫。一百多年来,三王大庙屡废屡修,至今依然香火鼎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公会镇双洋村梅塘胡氏先祖胡朝惠于清乾隆47年(1782)从广东揭西河婆与家人携带三山国王神像居樟木林望牛岗。当年草创,庙宇极为简陋,清道光5年(1825 )仍由胡朝惠挑头,众信士捐施巨资“以兹塘旧宇扩而大之”(《三王大庙碑》)。对三王大庙作较大规模的重建、 扩建。除了把庙宇扩大为三开间二进深的院落式布局,砖木结构外,还把庙址向山下偏东移动一点。延至清咸丰2年(1852)续行增筑旁舍。清同治9年(1870),请来广东师傅修饰栋梁,装浮雕封檐板,屋脊安装佛山公仔等。民国初年再请来湖南画师重绘画檐。

  通过百年间的多次修整,庙内的各种建筑装饰,造型精美,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佛山灰塑工艺,使门窗山墙、屋檐瓦脊等处得于美化,装饰物造型生动,题材多样,形象逼真。前后屋脊镶有双龙戏珠及人物,在艺术表现上运用写实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结合的手法,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工艺精良。封檐板木雕刀法简练,豪放流畅,构图大方,题材以花卉、瓜果、吉祥鸟为多。室内檐画28幅,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色彩秾丽,形象逼真。室外檐画7幅,有爷孙讲书、母子嬉戏、农夫逐鸟等,其中一幅描写老年夫妻耕作归来,丈夫伸出脚掌让妻子为之挑刺的情景,笔法传神,生活气息浓郁。三王大庙现存的灰塑、木雕、画檐,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使这座古老的庙宇成为艺术殿堂,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三山国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它的流传的范围很广,是客家地区最大的公王。随着客家人的播迁,在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国王庙。仅台湾就有145座,台湾的客家人常常将有无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是否有客家人开垦的标志,因此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都设立有三山国王涉台研究所。在贺州,凡是建有三山国王庙的地方,几乎都是广东揭西一带的移民。